“Back to Thy Roots for Sheer Happiness- 樂山樂水樂根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謝兆光先生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前高級督導主任
明愛多年服務太平山下的薄扶林村、粉嶺龍山腳下的龍躍頭五圍六村,源出於官門水道的西貢漁民,與及居於長洲西灣的漁民人家。

四個地區的社工每天的工作,都見地區山水風物,「見山」、「見水」像是日常稀鬆平常之事;細心聆聽居民話語心聲,卻又「見仁」、「見智」,村民漁民猶如南懷謹先生所說,像水一樣悠然、靈動、安詳的智者;像山一樣崇高、穩重、寧靜的仁者。他們的平淡快樂,都源於其生活之本源。

「回歸本源」

薄扶林村村雖身處市區,卻是三百年客家老村;龍躍頭自南宋建村,形成圍村稻米經濟文化;西貢萬宜官門兩村源於官門水道,雖淹沒於萬宜水庫之下卻又長存漁民記憶;長洲西灣漁民世代捕漁,雖遷移上岸仍未忘本。

明愛的社工跟隨四個地區的生活達人,回歸居民生活的本源,找來社群藝術家,與居民一起走進行一趟探索肯定自我之旅,尋找蘊含在生活裏的平淡快樂。

是次活動,四個地區各有不同的展示重點:

龍躍頭找來藝術家與末代哭嫁新娘互動,「阿娘」說說唱唱,邊創作、邊灌錄、邊回憶,把快將隨人而逝的哭嫁傳統重新展現。

薄扶林村回歸農村本源,在地實踐鄉村生活,順手拿來,一草一木皆具實用功能,也能展現美感,建設社區人情關懷。

西貢官門水道漁民,搜集昔日生活種種事物故事,以漁歌、繩網編織、繪畫手法,集體重現那段為港人水利而犧牲淹沒的生活,尋回集體失去的歷史。

西灣漁民位位都是海上生活達人,人人都身懷絕藝,漁民素人畫家更以畫作表達,向公眾展示漁民本屬擁有的生活文化智慧。

山水間人人尋樂去
丁穎茵博士Dr. Vivian Ting

Independent curator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久居於城市,我們看不透山林走獸的動向,也讀不出水波盪漾的訊息。

誰又曾到長洲西灣的漁民抓一把曬乾的幼牛糞便是止血良方﹖天時暑熱,誰又會上山採摘雞屎藤,製成茶粿,既滿足甜嘴頭,更收怯濕解毒的療效﹖我們上網翻書找地圖,但西貢官門水道的老人家一曲行船歌,就繪形繪聲唱出沿途地標,順帶提示何處風波惡。我們分不清五穀、也忘記了泥土的質感,龍躍頭長者卻以「手捧禾苗五寸長,一寸到泥兩寸到水」的歌訣,分享落田插秧的指南。

然而,當下社會一意追逐日新月異的奇巧,過去的回憶、身邊人與事又算得什麼﹖當人人遠離了山光水色,誰又願意聆聽魚蟲草木的故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其實,山水不僅供應衣食所需的資源,也提供了街坊起居生活的場所,甚至塑造社區的生活方式。

以藝術之眼看來,「水是眼波橫」,那是漁民提起紅頭牙帶青鱗丁公的眉飛色舞,也是老夫老妻面對驚濤駭浪的默契。「山是眉峰聚」,這裡凝聚了一代人順天應時、淳厚堅靱的態度,也練就出媳婦兒農事女紅烹飪樣樣精的本事。秋收冬藏,樹榮又枯,山水不變的底蘊就是老人家珍惜一事一物的智慧。

今天老街坊、明愛社工與藝術家重拾過去不在乎感嘆逝水年華,而是著眼於尋找美好生活、人人同樂的新想像。誰說尺魚網、織花帶、天然植物染已然不合時宜﹖許是我們無法以雙手活用種種技藝打破日常的規限。哭嫁歌、數魚歌、嘆歌是一代人回應世事橫逆的感懷,也叮嚀下一代如何應對生活的千頭萬緒。山水勾起的每段回憶更促使我們追問﹕過去如何連繫當下﹖如何與人分享美好﹖大伙兒又如何創造未來﹖這是價值重整的過程、尋求改變的行動,也體現人如何棲居於山水的關懷。

是次展覽,一眾街坊、社工與藝術家展示依山傍水的活知識,分享老人家高低起伏的生命經歷。我們以創意思維探問過去、以共享原則投入社區,也邀請大家發掘舊事舊物的當代意義,拓展美好未來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