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many years, this is what I believe

2016-2020
#社群協作 2019
Murmur of the Brick - The White Horse 梁以瑚 Evelyna Liang陪玩員,瘋癲大媽,喜愛在不同社群到處亂跑,現在在荔枝窩有另一稱號:二胡水皮女 Evelyna , crazy grandma, loves to have fun in whatever and every community she's with, super playmate! Recently got nickname in Lai chi Wo as "2-woo so-so- gal"! 兩年前踏足窩暖村後,不能自拔,先以種米作藉口,跟青苗,稻花唱歌,踏土玩泥巴,漸漸被吸入自己的根源中去,花帶、山歌、故事、人,「客」的身份!原來都有「我」 Two years ago, after I set foot in this ‘warmth’ village, I couldn’t extricate myself.…
Murmur of the Brick – The White Horse
#社群協作 2019
Murmur of the Brick - The White Horse 梁以瑚 Evelyna Liang陪玩員,瘋癲大媽,喜愛在不同社群到處亂跑,現在在荔枝窩有另一稱號:二胡水皮女 Evelyna , crazy grandma, loves to have fun in whatever and every community she's with, super playmate! Recently got nickname in Lai chi Wo as "2-woo so-so- gal"! 兩年前踏足窩暖村後,不能自拔,先以種米作藉口,跟青苗,稻花唱歌,踏土玩泥巴,漸漸被吸入自己的根源中去,花帶、山歌、故事、人,「客」的身份!原來都有「我」 Two years ago, after I set foot in this ‘warmth’ village, I couldn’t extricate myself.…
Glow Cambodia
#社群協作 2019
Cambodia TTT Phnom Penh Cambodia TTT Phnom Penh Glow Cambodia Sept 15-21 2019 Create and planned for a one-week Training project for primary teachers and volunteers how to use multi media expressive arts to build Sosial wellness for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Using the metaphor of a seedling in the woods… how to help grow and protect,…
“Back to Thy Roots for Sheer Happiness- 樂山樂水樂根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curated 2019
“Back to Thy Roots for Sheer Happiness- 樂山樂水樂根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謝兆光先生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前高級督導主任 明愛多年服務太平山下的薄扶林村、粉嶺龍山腳下的龍躍頭五圍六村,源出於官門水道的西貢漁民,與及居於長洲西灣的漁民人家。 四個地區的社工每天的工作,都見地區山水風物,「見山」、「見水」像是日常稀鬆平常之事;細心聆聽居民話語心聲,卻又「見仁」、「見智」,村民漁民猶如南懷謹先生所說,像水一樣悠然、靈動、安詳的智者;像山一樣崇高、穩重、寧靜的仁者。他們的平淡快樂,都源於其生活之本源。 「回歸本源」 薄扶林村村雖身處市區,卻是三百年客家老村;龍躍頭自南宋建村,形成圍村稻米經濟文化;西貢萬宜官門兩村源於官門水道,雖淹沒於萬宜水庫之下卻又長存漁民記憶;長洲西灣漁民世代捕漁,雖遷移上岸仍未忘本。 明愛的社工跟隨四個地區的生活達人,回歸居民生活的本源,找來社群藝術家,與居民一起走進行一趟探索肯定自我之旅,尋找蘊含在生活裏的平淡快樂。 是次活動,四個地區各有不同的展示重點: 龍躍頭找來藝術家與末代哭嫁新娘互動,「阿娘」說說唱唱,邊創作、邊灌錄、邊回憶,把快將隨人而逝的哭嫁傳統重新展現。 薄扶林村回歸農村本源,在地實踐鄉村生活,順手拿來,一草一木皆具實用功能,也能展現美感,建設社區人情關懷。 西貢官門水道漁民,搜集昔日生活種種事物故事,以漁歌、繩網編織、繪畫手法,集體重現那段為港人水利而犧牲淹沒的生活,尋回集體失去的歷史。 西灣漁民位位都是海上生活達人,人人都身懷絕藝,漁民素人畫家更以畫作表達,向公眾展示漁民本屬擁有的生活文化智慧。 山水間人人尋樂去 丁穎茵博士Dr. Vivian Ting Independent curator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久居於城市,我們看不透山林走獸的動向,也讀不出水波盪漾的訊息。 誰又曾到長洲西灣的漁民抓一把曬乾的幼牛糞便是止血良方﹖天時暑熱,誰又會上山採摘雞屎藤,製成茶粿,既滿足甜嘴頭,更收怯濕解毒的療效﹖我們上網翻書找地圖,但西貢官門水道的老人家一曲行船歌,就繪形繪聲唱出沿途地標,順帶提示何處風波惡。我們分不清五穀、也忘記了泥土的質感,龍躍頭長者卻以「手捧禾苗五寸長,一寸到泥兩寸到水」的歌訣,分享落田插秧的指南。 然而,當下社會一意追逐日新月異的奇巧,過去的回憶、身邊人與事又算得什麼﹖當人人遠離了山光水色,誰又願意聆聽魚蟲草木的故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其實,山水不僅供應衣食所需的資源,也提供了街坊起居生活的場所,甚至塑造社區的生活方式。 以藝術之眼看來,「水是眼波橫」,那是漁民提起紅頭牙帶青鱗丁公的眉飛色舞,也是老夫老妻面對驚濤駭浪的默契。「山是眉峰聚」,這裡凝聚了一代人順天應時、淳厚堅靱的態度,也練就出媳婦兒農事女紅烹飪樣樣精的本事。秋收冬藏,樹榮又枯,山水不變的底蘊就是老人家珍惜一事一物的智慧。 今天老街坊、明愛社工與藝術家重拾過去不在乎感嘆逝水年華,而是著眼於尋找美好生活、人人同樂的新想像。誰說尺魚網、織花帶、天然植物染已然不合時宜﹖許是我們無法以雙手活用種種技藝打破日常的規限。哭嫁歌、數魚歌、嘆歌是一代人回應世事橫逆的感懷,也叮嚀下一代如何應對生活的千頭萬緒。山水勾起的每段回憶更促使我們追問﹕過去如何連繫當下﹖如何與人分享美好﹖大伙兒又如何創造未來﹖這是價值重整的過程、尋求改變的行動,也體現人如何棲居於山水的關懷。 是次展覽,一眾街坊、社工與藝術家展示依山傍水的活知識,分享老人家高低起伏的生命經歷。我們以創意思維探問過去、以共享原則投入社區,也邀請大家發掘舊事舊物的當代意義,拓展美好未來的想像。
在日光下與她/他們相遇的日子 Our Encounter, Our Stories under the Sun
#社群協作 2019
Our Encounter, Our Stories under the Sun 在日光下與她/他們相遇的日子 Our Encounter, Our Stories under the Sun 二十多年來一直在不同受傷社群中以藝術對話療傷,常常把別人棄置的碎布在哀傷受難的孩子及婦女群中,以缝補、刺繡、拼湊來重整個人生命價值,轉化编織末來、夢想。同時、我會以他們的作品、相遇的故事以絲藝女紅來創作,為了不要忘記、將他們的願望傳頌、並送上祝福,思絲的掛念。當中有海嘯及地震後的孩子、特殊需要及悲傷的群體、外來打工的婦女等。
heARTsmove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社群協作 2019
heARTsmove 志愿者培训 ▏记「疯癫婆婆在医院撒播“爱的病毒”」 heARTsmove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2019-06-08 五月底,我们在北京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疯癫婆婆在医院撒播”爱的病毒“梁以瑚(二胡婆婆) 香港全人艺动主席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专家顾问 近四十年一直从事艺术及艺术教育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投身社群艺术,用艺术的力量服务有需要的中低收入人群,是亚洲社群艺术的先锋,曾任教于大一设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1980年代末在越南举办「越营艺穗计划」,该计划旨在让越南难民营的居民接触各种艺术活动。1994年在香港成立了「艺术在医院」,透过治疗性艺术活动拉近医护人员、患者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2002年创办「全人艺动」,目的是以艺术使社会更和谐共融。 郑婵琦(Grace) 香港艺术在医院总监 新艺动儿童病房艺术陪伴项目指导专家 “艺术在医院”成立的概念,始于1994年筹办给病人的艺术活动,其后正式注册为非牟利慈善团体。借着艺术家、医护人员及义工们的合作,艺术在医院深信艺术本身具有安慰及治疗心灵的力量,期望继续透过群体艺术创作,服务社群,宣扬关怀社群的讯息,并致力在香港推动医院艺术的发展。 执笔写稿距离二胡婆婆和Grace从香港远赴北京来做培训,已经过去一周多了,但她们生动的笑容,和在培训里给我们讲过的工作经历,以及对我们团队的嘱咐,让我时常想念。 1. “我们应该去看什么?去看天、看树、看花、看地,看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是二胡婆婆嘱咐志愿者们做自我更新的途径,也是可积蓄能量的过程,新艺动儿童病房艺术陪伴项目四五十位志愿者围坐成一圈,二胡婆婆站在中央,面带笑容认真而全情地与我们对话。 前两天,走在路上,我忽然想起那些话,自己摇头笑笑,然后把手机放进书包里。抬起头看看湛蓝的天,看看那些以不同姿态不同色泽生长着的植物,空气在身体周围舒服地流动着还带来了大自然的味道。 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场景,原来在每一刻都展现着活力和美好。 些许这就是我们要用心陪伴并传递给生病孩子们的能量。 2. “现在,大家在这个圈里,去找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找一个舒服的不紧张的位置面对面站立。” “此刻,你们双方要拉起彼此的双手,互相看彼此的眼睛,不要说话,什么都不要说。你们就是看着对方,想着自己想告诉TA的事情,用你们的手和眼睛去传达。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这样做。” 二胡婆婆说道。 站在我对面的那个女孩的样子,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楚。她的皮肤白白的,脸上一直挂着笑,脸的左侧有深深的酒窝,略带腼腆的神情看起来无比迷人。她的眼神里有光,亮闪闪的;她的手热乎乎的,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我想,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这样跟一个人这样交流了。即使我以前从未认识她,但在那短短5分钟里,我觉得我都快“爱”上了她。 “好,时间到。你们现在可以用身体语言自由接触。” 我很自然的向前一步,大大地拥抱了那个对面的姑娘。那个姑娘也回应了我。 我们拥抱完,看到旁边的一组姑娘也在笑着看我们,于是我们四个又在一起拥抱。整个会场的空气里,弥漫着爱的味道。 看着大家充满爱意的抱在一起,二胡婆婆在一旁微笑着说: “现在的人总是讲太多话,安慰、陪伴、表达爱都是用讲的。可是,有时候对方真的并不想听你讲啊,你讲得越多,对方越想逃。” “而其实,很多时候陪伴就是这样简单,即使不说话,用眼睛用手就可以互相理解感受到对方。” 面带笑容,凝视我们服务的孩子,也是一种陪伴。 二胡婆婆说话时,围圈中一位志愿者奶奶和一位年轻大学生志愿者还保持着手拉手,刚才他们在一起做完练习,也没有怎么讲话,只是做了一个手拉手的联结。 “老人家其实最喜欢包括拥抱啊、拉手啊这些身体接触。别看平时他们会说,不要不要,嘴里很拒绝,但你们抱他们的时候啊,他们真的会很开心很开心。” 志愿者奶奶依旧拉着小伙子,笑着频频点头。 …
I am Refugee
#社群協作 2019
I am Refugee 梁以瑚 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清 那一年 我的一家,在官兵槍聲下,倉惶逃上來香港的船 只有五歲的姐姐,被人推倒,踐踏,裂了三條肋骨 生命雖被救回,裂痕傷疤仍在… 那年,我不到一歳 … 那一年 在亞朔的海岸上 二千多年前,使徒保羅,在那兒登船…逃避羅馬官兵的追逼… … 那一年 在香港海岸線旁 漂來了幾艘船 來自越南 「自由何價?」 他/她們呼喊著 … 那一年 2017年四月 在亞朔古城 遙望愛琴海 我聽到哭聲 … Evelyna Liang See, but not see, Hear, but not hear! That year my family, under the threat of gunfire from the back, desperately, fled on…
Murmur of the Brick
#curated 2019
Murmur of the Brick 「土磚絮語」- 鄉土連結 藝術參予 Murmur of the Brick’s - Rurally Engaged Art 泥土、禾稻、草木、草磚、夯土牆、客圍房子、梭織帶裙、布染 它/他們會發聲嗎?會告訴我們他們的故事嗎? 嘆唱、哭嫁、足踏舞動、節慶、喜樂、哀慼、愁懷。 策展前言 有這樣一群人,不同的理由,走入這差不多被遺忘的客家村中,嘗試去找尋失去的記憶,有從土地復耕中,享受土地與自然界的融和,也有重現失傳手藝,以泥土、破瓦、乾草、竹篾、印染、引入一抹清新,補償被城市冷酷氛圍而窒息的空間。 一笠凉帽,手織花帶,帶出一段段的情,在田野鄉郊中高低徘徊的歌聲,盡訴國情鄉愁,在大地緬懷之中、也有男女的對駡柔情。在艱辛貧瘠中、生命的不屈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們,這一幫人,給你們獻上,以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在荔枝窩的心路! Prologue An ensemble of individuals and their presence in this nearly forgotten Hakka Village, to till the land, to bright to light lost craftsmanship, and to revel in the…
Music Anywhere
#社群協作 2015
Music Anywhere Music Anywhere 2015「 香港 • 美善之都 」彩繪鋼琴 Music anywh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 Music Anywhere”, in which different artists were asked to decorate pianos and place them in different places in Hong Kong, allowing people to enjoy music freely. During working on this creation, it was the Hong…
Touch Art 2017
#社群協作 #高齡 2017
Touch Art 2017 Touch Art 2017 第四屆香港觸感藝術節-作品展示咭 作品名稱 : "緊握[ ]手" - 一分鐘的凝視問安 創作者 : 梁以瑚 物料 : 比較暗小房間中丶六張不同的坐椅對着放置 丶有設計大師的名牌丶孩童的小木椅丶輪椅… 創作理念 : 在什麼時候我們會安靜地細看感受身邊每一位朋友? 在什麼時候我們會察覺聆聼到噪音後的微小聲音? 在觸摸互動中尋找迷失了的感覺 建立互信及給予! 參觀指引 : 請二人一组〈每次最多三組〉、安靜進入房間、選擇椅子、面對面坐下、互相緊握對方的手、單單以觸覺及眼神問安、(不要說話)、也可選擇閉目,維持一分鐘。 在完全安靜的狀態下離場。 參加者可在房間外寫下對此藝術體驗的感想。 Artwork title : "Hold Tight [ ]Hands " Artist : Evelyn a Liang Medium : 6 different sizes chairs…arrange in…
Touch Art 2018
#社群協作 #高齡 2018
Touch Art 2018 Touch Art 2018 Title: : 非凡時刻 What an Awesome Remarkable Moment Artists : Evelyna Liang, Stephanie Lam 梁以瑚,又自稱二胡婆婆,在香港,中國及亞洲從事社群藝術超過三十年,通過不同藝術媒介為社群發聲,喜歡笑及哭,更相信擁抱及互握的力量,感覺同在、生命脈搏互通的跳動。 Stephanie ,年輕的她同樣喜歡藝術,太親密的接觸覺得不太習慣,互相暖意的通話同樣可以知道並感覺對方... Evelyna Liang, called herself granny Yee-Woo, for the past 30 some years, have used Arts as a way to build community and give voice to the community. Granny loves to hug people…
The Woven Dream of Cutie Dou & Cha 逗男女宅女编夢紀實
#curated 2018
The Woven Dream of Cutie Dou & Cha 逗男女宅女编夢紀實 展覽介紹 Curated by: Dr. Evelyna Liang A weaving textile art installation and collaborated project between textile artist 豆 and artisan with special needs. Slowly, interlacing the thread Life could soar freely in silence Meeting you Between the dots and lines We create our own secret garden…
2011-2015
107 years old granny says: I am still Here… 107歲婆婆說﹔我仍在此…
#高齡 2015
107 years old granny says: I am still Here… 107歲婆婆說﹔我仍在此… Details Acrylic on canvas, thread, water, sunlight, moss and dried branches 畫布、壓克力、棉線、水、陽光、青苔、枯枝 2015
Streams of Gold 流金
#高齡 2015
Streams of Gold 流金 May be looking like an old withered cypress branch, but shimmering in golden bronze, Aged – the Sublime Beauty 望似枯槁了的松柏葉子,絲髮繞漣,閃亮金黃,歲月宏美 Details Medium: digital photo output, metallic thread, branches and dried hanging vine Size : 75cm(w) x 128cm (h) Year: 2015 媒介;數碼照片, 金屬線, 樹枝, 枯乾掛藤
The Covenant Post Ark 後方舟 之約
#高齡 2015
The Covenant Post Ark 後方舟 之約 May be it look like the end of Life, Lift up your eyes and Gaze into the depth of the clouds? The promise of the Rainbow, Still There 也許在我們認為可能是生命終結時、請抬頭望向雲彩深處 彩虹之約 仍在
My mother, My Mentor 母親, 我的導師
#高齡 2015
My mother, My Mentor 母親, 我的導師 Details Medium : Embroidery piece with photo montage, digital output, thread and silk organza Size: 96cm (w) x 120cm (h) Year: 2015媒介; 照片拼貼、刺繡. 畫布、紗、線、
Whose Hands…mold me, shape me…of who I am 誰手.模塑. 造. 我
#高齡 2015
Whose Hands…mold me, shape me…of who I am 誰手.模塑. 造. 我 製法這一張羊毛濕氈作品的過程給我很大的感觸,由最初用肥皂水打濕鬆軟的羊毛纖維為先、並經數千次的輕揉、壓搓、模塑至慢慢縮結成型,最後還是要靠人手的溫潤來令這件作品有其獨持的觸感。這不正正是人的成長成才、不也同樣是要不停地經過無數次的磨鍊,有輕柔的也有擠壓的,但、總是有那一雙手、把你扶持。 謝謝那一雙鑄我、塑我的手! Working on the wet felting technique on this piece gave me a lot of thought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using wet soapy water on the fluffy fleece, to pressing, rolling folding and squeez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 for over a thousand times.…
一針一線、輕輕的觸摸 Gentle stitches I threaded in my Yearning
#高齡 2015
一針一線、輕輕的觸摸 Gentle stitches I threaded in my Yearning 一針一線、輕輕的觸摸 思,絲的掛念 念 – 小時侯媽媽坐在床邊看著我做功課、手不停地為我縫補那穿了洞的襪子, 暗黃的燈光、照著我 交叉的線繞、指頭綻放華美 念 – 那粗壯的盤根支撐著生命的多變,絲絲的蹙皺是如斯的美麗 Gentle stitches I threaded in my Yearning for the long gone days - when I was young, Mom sat on the edge of my bed, watching me doing my homework, while trying to mend my socks under…
Hugging Seat 愛椅
#高齡 2012
Hugging Seat 愛椅 那天下午、李好握着我的手。 「姑娘、妳是誰啊?妳的手好暖啊!」 李好把我的手輕輕的搓着、、對着我微笑。 李好今年己100歲、完全失明並有失智症、但每次我們到中心和她/他們一班院友一起玩樂畫畫時都對我們微笑、謝謝我們到來探望她。她不記得我們是誰、但她知道我們的「手」、我們互相用手輕觸的問安。 那天下午、李好握着我的手,我們一起聽義工棠棠唱的舊歌、恩伯和尚之的二胡彈奏、我唱走了音的「紅彩妹妹」。聽了走調的歌、恩伯開玩笑說有點兒「凍」、大家開懷的笑了。 忽然李好用手把我拉近: 「二胡姑娘、、、妳坐在我的大脾上、讓我攬一吓、好不好?」 「來、坐我大脾、妳累了、來呀、不要怕!」她一邊說一邊拍她的大腿示意我坐上去。 李好的雙腿已不能用力或行走、需要輪椅出入。 「啊、我不可以、我很重的!」我回應道、、 那一刻、我被觸動 觸動、是因為 她知道、她記得!她可以以擁抱表達關懷、她要讓我坐在她的懷中、她是能夠有足夠的能量去表達愛。 那一天下午、我們幾位義工和藝術導師都輪流輕輕的坐在李好的大腿上、她用雙手環抱着我們的腰,笑得燦爛。 That afternoon, Li Ho was holding my hands. “Who are you, Miss? Your hands are so warm!” She gently rubbed my hands and smiled at me. She is 100 years old, had lost all her sight, and…
“Gently search me out” 輕輕把我尋回
#高齡 2012
“Gently search me out” 輕輕把我尋回 6歲的秀英婆婆已經完全失明並失去了全部的牙齒,但她熱愛食物,什麼東西都喜歡放進嘴裡嘗一下。這證明他的感官依舊鮮活,或許以這種方式,她能感覺到自己的真實存在。 一開始,她是一位難以合作的伙伴:她想咀嚼隻可以用來聞的花。一旦聞到花香,嘴巴卻不會放過花朵。當我們把花搶回后,她總是很氣憤我們奪走她的所有,總說:我才不在乎你們做的事呢,我不參加。 在一次黏土雕塑模型制作時,她將所有的黏土放進嘴裡,我們費了好大力氣才將它拿出來。她氣急了,當我們拒絕給她任何黏土時,她開始咒罵。有時候,她會很譏諷地唱出所有童年時學過的罵人歌曲。她很喜歡流行歌曲,在唱歌時會和我們一起打節奏。對於各種聲音和動靜,她依舊敏感,總是高高地揚起頭。 有一次,當她參加活動時,我們正在玩手偶。唱著童年的歌謠,我將一隻棉質的小狗布偶觸摸她的面頰,並在她耳邊輕唱:「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我用手偶親吻她的面頰,突然間,她的臉色變得非常柔和,她抓住我的手和小布偶說:『小妹妹,好高興你來看我啦,怎麼這麼久沒來了。』從那刻起,她的聲音不再透出孤單,她坐在輪椅上抓住這隻布偶,親了好一會兒。之后的半個小時裡,我坐在她身邊,藏在布偶裡的手貼著她,一起唱童年歌謠,我不願移動,不遠讓這溫暖的過程結束,秀英深陷在自己的記憶中,充滿平和與滿足。 根據后來的護理員說,她變得平靜和容易相處,房間裡總有一隻柔軟的小狗布偶相伴。每星期她來參加工作坊,我們都有布偶讓她玩,有的時候是布偶,有的時候是我們的手。她總是快樂地說道並親吻我們的手:『你的手好暖和啊!』或許是布偶小狗點亮了她的兒時記憶,還是那一首歌觸動了她孩童時的情景,我們不知道,或許,那正是它的全部。 為這次展覽,我做了一幅畫,畫中秀英抱著這隻布偶小狗。任何參觀展覽的人,都可以用手工布偶去觸摸輕抹畫面。也許他們可以看到蠟筆背後的圖像。惟有充滿愛和心細的觀察,才能感受到畫面背后蘊藏的柔軟靈魂。正如秀英的感慨一樣:「妹妹,好開心啊,你又來看我了。」 後記 秀英婆婆於2012年七月中回歸到她的列祖中去,不再孤單, 請安靜地為她淨身,給她唱一首詩歌。 Sau ying (96 years old) is totally blind and has lost all her teeth, apparently she loves food and would put everything in her mouth to have a taste; this may also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her sense…
「我仍在此」、眾裏尋他/她千百度 “I am Still Here…” …Searching high and Low Copy
#高齡 2012
「我仍在此」、眾裏尋他/她千百度 “I am Still Here…” …Searching high and Low 從與長者共處及她/他們主動地要求參予不同的藝術活動起、到她/他們將自已的生平歷史、飲食文化向我們呈現、更發見在我們城中有無限多的寶藏在等待着我們去觀看。長者們的記憶隨着年紀的增長漸漸被送到無底的默黑洞中去,而我更着急地為她/他們存檔。 我要在仍存活的長者群體中為當下重建古舊珍貴記憶盒,隱藏着零碎但沉香的歷程。 不起眼、不是那麽容易看透、觀者要以愛呼喚、用手輕觸、探頭看究、看深一點,看進去、把回憶淘回。 From working together with the elderly in town in various art activities, to their own initiation of sharing their lives and creative talents. I find myself like countering a long lost Treasure Island, waiting to be re-discovered. But, they are aging and the…
2006-2011
Memory for the Future
#社群協作
Memory for the Future C.A.R.E – Camp Art re-Encountered Evelyna’s art work and reflection on her work with 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in the eighties
Chinglish Series
#中國傅統哲學
Chinglish Series 前傳: 自小默書的成積一向不太好,不是把中文筆劃大兜亂之外、字中如有左右的話、我的配對一定弄錯–鄧變了隥。英文的dictation 更甚,明明記得很牢的排列,一到書寫起來又亂了次序,每一個字母都會有、不過不是對的那一種, dictation 變了dcititaon。漸漸我研發了一種記字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字皆成了圖象來強化記憶及排列、慢慢我把自己對讀寫的小小障礙更正得不是太‘過份’、甚至成為我和同學間的遊戲,我‘畫’字給她們猜、又漸漸我的中文書寫回歸至原本的圖形文字、英文成了設計的畫像。 也許這也預設了我將來要走的路–以視覺圖象與人溝通。 這一次小小的展覽純是遊戲之作,沒有任何大言大論,可以說是『好玩』,玩樂之作。就讓我們輕輕鬆鬆地自由進出藝術之門,把每天與我們相遇的文字轉化成圖像、讓圖像把我們帶進生活不同的思維中去。 以中文書法寫英文字、或把中文變作圖像並不是我首創的書寫方法,反之、在藝術界及設計界有很多這樣的嘗試。在這一個文化大雜亂的現世代中,有人會概嘆這是一個不中不西的年代,沒有了本來傳统美好的質素。也有人會憤起搖旗說、這是亦中亦西的表達方法、是本色文化的持色、是後殖民混種文化的成果。 今天我們的思維有東方的儒、道、釋三家,也有西方的民主民權、基督教精神及科學辨證等訓練,不能說這一家比那一家長,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生命,學懂人文,那麽我們就能遊走天下,以仁及愛看待人生。 這一張三連畫「和平‧愛」是以希伯來文、中文、英文及阿拉伯文建構而成、祈望著現世在中東及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種族衝突戰禍中帶出和諧共存之聲。 文.Wen 站起來莊嚴、挺直、認真的人。 但凡從道的人,必屬溫文爾雅之士。學道必須肯鑽研和多思考,還要求有敏銳的洞悉力。 這種精神面貌斷斷不會在愚魯或冥頑不靈的人身上顯現。文者通曉憫人的話,亦能領會大自然的語言。世上萬千秩序與奧祕如樹幹的年輪、動物的足跡、流水沿谷而下,一切都清楚不過。 從道的人不會矇著眼走過生命的路,而是從不同的層面點點滴滴去捕捉生命。 從道的人熟悉生命多姿多采的語言。能從這個宏觀角度看文學的人,都能加以發揮,造就偉大的性格。 畢竟,從道的過程要求人們在逆境中忍耐,抱著關愛的心,追求動與靜之間的平衡點。 我們都需要不停體驗,努力探索生命的更深層面,並且好好考慮周遭事物與自身的關係。 這些理解必須與日俱新,文者永不會停滯,只會繼續探索周遭的事事物物,恆常不斷地觀看生命的痕跡! 懂得觀看生命痕跡的人便是真正有教養之士! A person standing solemnly, dignified, a serious person Every person who have followed Tao has been a person of culture and refinement. Not only does Tao require study and intelligences but it also…
Light…Be it Time Deposit 光在、、、墨聚水凝
#中國傅統哲學 2013
Light…Be it Time Deposit 光在、、、墨聚水凝 自小喜愛看天、愛看它每一刻不同深淺漸變的天色、那麽高那麽無盡、真想知道它盡頭一片虛無中的是什麽。 愛看雲、一時如輕煙飄過、一時又如黑鍋蓋頂、一時如一點點散發的沙粒、一時又連綿濤湧。 愛看晚霞、一抹又一抹的潑彩、不停地變換、間的像相互的爭奇鬥豔。 愛看潮夕退後在沙灘上的留痕、每天每晚俏俏密語後的漣漪 愛看及聽海浪翻騰時的氣勢、真想把每一刻都「凝」住 一直想把時間中的美在畫紙上呈現 時間、刻怎樣去捉摸? 曾到澳洲的紅土沙漠去、那碩大的巨石上絲絲縷縷的積石紋、岩中礦物被雨水緩流過的軌跡、自然界中時間的見證 「時間」需要時間自己來見證 我把中國宣紙直接垂直放在水邊、每一天加上一點色彩、製做時間的流痕 水及紙、因天氣的關係、有時好幾天只在紙上留下一厘米水印、有時又會一大截乾去、留下一條一條向下遂流的水紋 顏料中的礦物資同樣作出它們自己的pattern、空氣中的濕度決定了在紙上的描印。 同樣地、自然界萬物,在四季交替間不曾中斷,以音韻、以色彩、以氣候…..變幻出詩畫般美的境界。 我真希望能閱懂天地間的「文」理 在香港從事社群藝術、策展及藝術行政20多年,在面對繁重工作之中、默想繪畫一直是我的自我舒緩、心身靈安穩平靜的工具。另一方面、每天能凝視着自 然界中萬變的起伏、靜觀於不動、是一種正向、適在、自在的自療藝術 (Therapeutic Well Being in Art) 。希望在這小型的展覧中、將多年來用作自我藝術療傷的成果向觀眾展示 – 一個心靈洗滌的藝術展覽、簡單的媒體攝影快拍(snap shot) 加浸染繪畫、讓自然界中「時間」的narration論述顯現。 在數碼年代中能簡單地舉機捕捉自然、對我又是另一種的福份,過去幾年對家中露台對出風景、遊山玩水時的天色萬變着迷、展覧的一部份會有不同快拍圖像、與我的畫作面對面談。 Ever since I was a small child, I have loved to look up to the sky. I would watch how it gradually…
「姊妹們」 Sister’s
#社群協作 2009
「姊妹們」 Sister's 「姊妹們」 從來寫讀多障礙 中亦西來西亦中 手拙不懈女紅巧 姊妹針去線又來 姹紫嫣紅花開遍 (姊姊妹妹站起來!) 把英文以中國傳统書法書寫‧再請來河南周山村的農家婦女手工藝組大姐們幫忙,以十字繡作一大掛毯(13人共用了約三個月時間來繡作)﹕ 文字因人的關係不停地轉化、好像變得不可認、糢糊偏離了原有,但細心察看後、總是發現了人的尊貴、共享共創間美。 “SISTER’s” I always have difficulty in read and write Always mix up Chinese writing with English or reverse My clumsy hands can never handle Niu Gong With needle and thread Sisters from the village come to rescue Beautiful girl blossoms (Sisterhood the One!) I…
水。山水 #2 -「定期」 Shui.Shan Shui # 2 -「Time Deposit」
#中國傅統哲學 2009
水。山水 #2 -「定期」 Shui.Shan Shui # 2 -「Time Deposit」 Shui.Shan Shui # 2 “Time Deposit” In the beginning when all is in chaos There is Qi Qi gives birth to Dao Dao gives birth to a myriad things There is time for everything under Heaven A Time to be Born A time to Die Ink…
To Copy or to Steal
#社群協作 2008
To copy or to steal, or is it merely artwork? 臨摹、偷取或只是藝術工?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world, origi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re highly praised, but have we ever considered the other factors that enable this environment? People that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is. The craftsmen, the workers as well as the art lovers, how should we then…
Beau tearful Landscape 美.厲.河山
#中國傅統哲學 2007
Beau tearful Landscape 美.厲.河山 以瑚吟吟噚噚- 梁以瑚 這幾年常常要往國內跑,有時為工作、有時也為了那種無以言狀的遊子情。對中國這二十多年來的變化又疼又恨。看着國家轉弱為強時-自豪!看着因經濟起飛而滋生蔓延一大群貪污者-痛!痛心山區農村的孩子沒有校舍、沒有椅桌、沒有書簿;痛心貧困社群不停的被剝削;痛心那比西方國家更資本的社會經濟市場論;痛惡「$$」變成新時代的傳统學問。 我往國內的名山大川跑,想找回自己失落的一點。其實要找什麽自己也不知道。失落是對現代都市文明的一些不快、對歷史失落的一些迷惘或是對自己的不滿? (因中文水平低仍是我的遺憾!) 每天報章及電子傳媒送來的都是不快事。爭戰、強權、嫉殺,如血崩破堤一樣。電子網絡世界如洪流把人那僅餘的空間都搶奪霸佔過來。文字和文化變得使人措手不及、招架不住。 我嘗試退隱入圖畫的世界,尋找理想的桃源和水墨的明淨。 找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長卷,展開、執起筆,試試能否把對時代的不快藉着臨摹抹去。每天我藉着書寫安慰愁煩、掃去俗情。 長卷一天一天的添加,我把山河著上淡彩-石綠、花青、赭石、淡黄。夢想着一個平和的河山。現實是時代在變、山河也在變。富春江旁蓋了高樓、梯稻田成了高球會所、有了攔河壩、多了千島湖、山被挖破崩裂換來了現代化的樓房公路… 最後,我的「美厲河山」長巷也在不停地變身,添上水泥、工業染料、漂白劑、合成膠水、洗潔精、塑膠樹草、塑料卡通人物製品等。我給現代人一個現代版本的河山。一輪的塗抹、漂、染、著色後,「美厲河山」長巷也崩裂和撕破開好幾段。漂白水把整張長巷弄得蒼白刺鼻。河山在哭! Mumbling mumble…Evelyna Liang I visit the Mainland China frequently, sometimes for work, sometimes owe to the indescribable homesickness of a drifter. I have ambivalent feelings towards the drastic chang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I am proud to…
墨想水白 th ink ing of Shui
#中國傅統哲學 2007
墨想水白 th ink ing of Shui 如果 沒有了水、墨的五色会否存現? 沒有了墨、水的空白又是如何? 如果 沒有了光 那、 一切仍在混沌中。 If There is no water, will Ink’s five colors still exist? If there is no Ink, where will the voided space of water be ? If There is no Light Then all is still in Chaos #divider-5700647b15d2f06f7 .lab-divider-content { display: block; width:…
2000-2005
Their Stories Make Me 「她們的故事塑造了我、、、」
#女性
Their Stories Make Me 「她們的故事塑造了我、、、」 上一代婦女的故事、以藝術裝置的手法來展示。 不同的展廳、不同的房間、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際遇。透過搜習而得的實物來重塑上一代婦女的悲愁喜樂。 藍色陝小的房間 、木盆、小凳、昏黃的燈。「妹仔」生下來就沒有選擇,絕望的一生就在那一頁頁的照片中,向你默然展示。 泥灰爐火,伴著「妾侍」年華老去,自豪的是五十多年在廚房工作的心得,煮得一手好菜藝。守得雲開?窗外的樹好像也、、‥剛好發芽! 「少奶奶」活動的空間也不是太多,但她上過學,也選擇了自己的宗教,以身教導孫女兒怎樣作媳婦。 「自由女」有自主權,少女時期相部的第一頁是革命的烈士。選擇了理想,到 農村去教育孩子。 The stories of previous female generation are expressed through an art installation. Their memories of life were assembled through the collections of historic materials, and the use of different galleries, rooms and colours to represent different destinies. In a small blue-toned room,…
Christ the young man 少年人基督
#信仰
Christ the young man 少年人基督 耶穌說: 「這些事你們作在我最小的弟兄身上, 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 畫這一批畫作時, 心中只是想著如何向別人顯示這一句金句。 又不停的問自己, 如果基督少年今天活在這裡,他會以什麼形象見我們。 在一些被遺棄的族群?在一些窮困落後的國家?在別國殖民統治下,被 剝削基本權利的一群邊人? 本來這一批畫作是應一個外的出版社要求而作的。他們希望能搜習到 世界不同地區的基督徒藝術工作者為一本基督生平的書畫冊而作。 當時我只希望能盡量能用最淺白的語言來顯示這一個訊息…
Wen. WORD. 文
#中國傅統哲學 2006
Wen. WORD. 文 在香港,既中又西的文化模式比比皆是,逐漸成為本地文化特色之一。梁以瑚以藝術形式表達這個現象,提出她對中西兩種異質文化的衝突、理解、共融過程的關注。 以瑚運用傳統的毛筆及墨,把西方文字用中國手法感性地書寫。以抒發性,自由活潑的水墨線條,形成既中又西的視覺形象。 在強調書寫中「生動」與「氣韻」的同時,她也認為「文字」書寫應能讓人閱讀、但在多元文化影響下,這一種文字的閱讀會否變得更混淆不清。是把中西文化拉遠距離或是融和交雜? 「Wen‧文」就是既中又西的象徵,也是文字和藝術表達手法上結合中西的探索過程。 "F A I T H" - ink and dye on sumo- paper, 2005 " Love "-ink, pastel and colouron rice paper and silk "Living Water-" ink and colour on rice paper, mirror, 2006 “Sui monologue”-water and color on rice paper, 2005” “水白” –水墨 2005 安靜地 請慢慢蹲下,用指頭在水面輕輕畫寫「文」、靜觀水與你的對白 Please knee…
Yau Sum la
#戰爭 2003
「有心喇、、」 Yau -Sum -La 請用「愛」來填滿我又醜又瘦的身軀。 請把心意或感想寫在紙上、捲入「愛」中、吹一口氣,輕輕放入「心」內。 結合一個三百米高的扁平心,有心管道結構,可容汽球投入 觀眾可把感想寫在紙條上、放入汽球內、吹漲後放入大「心」中,把心充實。 藝術家回應這時這刻的香港 – 「沙士」非典形肺炎,中東戰事,二十三條,失業,經濟不景,家庭不和,市民對當權的信任‧‧令一直原己虛弱的香港更加病態重重。 「有心喇、‥」這一個藝術裝置是希望利同藝術、來表達我們要不斷互相的關心,合作、才能結合成一個健康美麗的群體。 I am ugly, I am thin ,please fill me up with ‘LOVE’ "please write down the message of reflection onto the paper, carfully insert it into ‘love’ , then gently with a blow of air , send it down to the ‘HEART’…" Details May. 2003,…
T E {X} A {M} C H 孝文考
#教育 2002
T E {X} A {M} C H 孝文考 一個以空白的筆記簿、紙張, 創作有關「教」與「學」的裝置藝術展, 對這關係提出疑問及作出反思。 今次的藝術裝置,除了要對那一些老師致敬外,其實也要謝謝那些一直容忍我的學生,因我仍是在學習如何去作一位老師。 在展的外牆,我預留了一幅幅的白畫板,希望到來參觀的同學、老師、家長都能把他/她們心中所想的「你想老師」、「你想學生」「你想教育」都能視像化地給我「講課」。 Details Jan.2002, Art Installation, black note book, 2nd hand school book, note and graffiti from students
The Rose Book
#戰爭 2002
The Rose Book 玫瑰書簡 壓平了的玫瑰花辮 仍有那餘香 孩子、卻永遠 見不到傳聞中的花園 一個孩子的葬禮、喀布爾,2002年11月 The scent of the rose Still lingering onto the pressed petal The child Can never see the promised rose garden (- A child’s funeral – Kabul, Afghanistan Nov.2002) Details Dec.2002, silk, pressed rose petal, scent, news clipping photo 為在戰爭中不幸死亡的孩子 For all the children who were killed…
Bandages for you 給您一少片紗布
#戰爭 #社群協作 2002
Bandages for you 給您一少片紗布 請您將這一片小紗布,帶到憂傷之地, 將醫治的訊息傳遞出去。 不信任、羨、嫉、怨恨和敵對 為何弟兄不和?為何國與國互相殘殺? 南與北、基督徒、天主教徒、回教徒、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有時也許是我和你 行動藝術–在四個城市,光州、北京、香港及墨爾本分別進行之藝術活動,在街頭 、市集、大學、醫院不同社群傳遞紗布膠貼並同時用即影即有I-zone相机收集回應、及記錄。 南與北、基督徒、天主教徒、回教徒、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有時也許是我和你 Details Art Action performance in four Asian Pacific citis from March 2002-Nov. 2002, then exhibition in HK Art Centre Pao Gallery, Dec. 2002. Printed T-shirt, photo document, newsclip, I-zone polaroid photo, canvas, bandages, paint and flex 香港街頭 Korea
Indigo and Black 藍與黑
#女性 2001
Indigo and Black 藍與黑 我是一個說書人,只是將曾發生的故事再一次呈現出來。 是女人家的事。 藍與黑、兩個顏色、兩種選擇。 最近重看這一本小說,說的是‧‥兩個女性,一個用藍色來代表,有盼望的一位,雖然在封建社會下,她是一位受害者,但她並沒有低頭,反之在不公平的境況中努力開拓及尋找自己的理想。而另一位女性,雖然擁有更美好的條件可以為自己創出新的命運,但是卻仍陷入那無盡頭的舊習中,不能回轉,被淹沒入了黑洞中。 這一件裝置作品就由這一個概念開始,探究女性的‧‧‧自主權‧ 從這一題材一直尋覓‧發展下來的,既然又變成了對祖母,及上一輩女性的一些回憶,(也許是我上一次展的延續吧!)到後來變成了對身邊女性朋友的一些對話、問侯及關懷。在構思其間又遇上了九一一事件、再一次挑戰自己對回教婦女的一些關懷、這也就成了這一件作品的大概,說的是我和她們的故事。 自小就愛美,總覺得能夠天天地為自己塗上一些什麼色彩在面上,能夠每天可穿不同的衣飾,是造物主給夏娃們的報償及恩惠,我也與有此恩賜為榮。 我、也愛拿圍巾跳舞,絲巾,床單,總之是一大幅的輕輕柔柔的一片,放在頭上‧,腰肢,轉呀轉,就夢想自己是一個大美人,又能從轉動迷糊中,跌入末來、、 喜歡那不實在的感覺,輕,浮,游,盪。 飄然。 在水墨畫的世界裡,那虛、浮、實、聚、的境是如此的相似。水墨是那單一墨色的變法、黑色為五色之最、也包含了所有的色彩。就這樣我找來了那古舊、發黃的絲絹、很脆弱的料子、一碰即破的兩幅絹,我開始染上她們故事的痕跡。 選擇用染料也因為那一重一重不能輕易塗沒的筆觸‧沒有一些回憶,經歷能被沫滅,是永久的拓印。 構思這一個作品總是想外婆那一套套的黑色襟衣,永遠是黑色的,但相同的料子,也有不同的暗淡花紋,有絲、有絹質地,滑溜溜的,又好像外婆的瞼,雖然有很多的皺紋,但摸上來卻又是滑滑地、冰涼、舒服。小時侯最愛把面蛋兒貼到她的臉上去。現在想來也有一些奇怪、因現在我的小兒孑也挺愛這樣逗他的婆婆,即我的母親,也許那是我們一些家族遺傳的親密暗語吧。 外婆留給我的女書及刺都一一在向我顯示她當年身處的環境。女孩子、在當時的社會有一個共通的盼望,就是要找到一頭好的夫家,而她們就要從小學習刺,書不用讀那麼多,不過針鑽就一定要好,不然男家會看不上眼,同時要心閨,不能到處跑動,安靜。衣著要端莊,玄色或素白才是最合儀的衣著,在玄色下才可以穿上喜愛的衣裳,這也許能解釋外婆那些花花紫藍的內衣吧。一些的反叛、一些的自主。 好幾個星期的晚上,坐在家中,嘗試把外婆的「女書」一針一針的縫上那絲絹上,好難、我知道如果用這一個方法,我肯定一定嫁不出去,幸好‧‧‧‧ 記得數年前跟丈夫到沙地阿拉拍去參加一位生意上往來朋友的喜宴,城中街道的本地女子要穿上黑袍、黑披頭、把瞼也掩上,一個一個的、如黑影。街道上好像沒有什麼生氣。灰黃色的沙地、房間也是灰灰白白的,男士也只多是白袍一件,雖然有間中白間絛紅頭巾、但整個城市的外貌確是沒有顏色,心中也悶不知他們的婚又會不會是如此沒有色彩呢? 但當一回到家中屋內時,只有女士及至親的男士在,她們就把黑袍脫下,內裹的衣裙盡是華美,時款得不得了,化裝、鑽飾一一俱備。而更甚的是,在婚宴中要分開男女賓客的,那在只有女士在的地方時,各仕女們,不論年紀也盡是一百份之一百投入,那狂野的舞姿,搖曳的身饇,吵鬧嘻戲的面和任何西方家的全女班派對沒有什麼分別。我當時也被她們的習俗弄得一頭霧水,在那重重宗教則絛下,她們仍有空間找尋那一個自我表達的機會。把自己弄得美一, 在可容許的空間下,可自我發洩,是對個人、對個体的一種直視。 十多年前,和我最要好的一位表姐,放下香舒適的工作,跑到阿富汗去作眼科的謢士,是帶職的宣教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比較正式地了解這一個家。表姐說很難會和她通信,因那地方長年打仗,信,由寄出到她手上也許雖要三個月的時間。如果是緊急的事,也只能靠電報到最近的城市再由人手送運。當時的通訊糸統己是非常的落後。 後來對這一個國家、民族、宗教更認識多一,是教會中另一對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到那地宣教、那時、電郵己經可以通過巴基斯坦轉入阿富汗境內,對發生在那地的一些情也漸漸了解多一些。前年、這一對夫婦因當地的政變,不能繼續在那兒工作,但因通過他們的家書及代求信也知道了當地一些婦女的情。常常的在想,如果我在這一些環境中,我會如何的表現?如果我不能受教育、不許有自己選擇的婚姻及愛情,我叉會如何表現。不給我有自己控制自己身体的主權,我又會如何?如果我一生下來,這一些也沒有我的份兒,我又會不會懂得去爭取? 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下、女性被剝削了差不多最基本的權利。要不被見,不被聽,不能行,如影子,甚至為自己裝扮一下也被禁止,更不要說別的了,我們能作些什麼?‧ 九一一事件後,很多人了解多一些阿富汗婦女的困境,也不知道能夠做什麼。從電郵及報導知道有‧RAWA這一個婦女反抗的組織,真希望能為她們做一什麼,就讓這一個藝術裝置作為對她們的致敬。 給勇敢的女戰士,在那如沒有出路的黑洞中,總有隱藏的藍及紫、紅、黃、在等待。 黑洞,如在黑紗下的雙眸,閃出希望。 Details Oct. 2001, stained silk, dye, silk thread and ‘Come Saam’ An Art Installation 10.2001 藝術裝置 、舊絹、染料、線 、墨
Mamas Box 婆媽匣子
#高齡 1999
Mamas Box 婆媽匣子 「編織」是母親的專長。母親不善於煮飯, 燒水時忘了放水, 但她絕對是女人。 她會把我們的破幭縫補,晚上為我們織毛衣, 瞇著眼,一針一針交錯縱橫地 把「愛」縫入我們的世界裡。 針,很細﹔ 線,更細。 她為我們的夢織上起步, 把我們兄妹的手,心都編連一起成長。 長大一點,她又會重新把線拆了, 織過,並加添一些別的,新的線。 最後,每人都能擁有好幾件毛衣, 每一件都有著爸爸媽媽哥哥姊姊曾擁有的一部分。 那交錯縱橫編織在一起的,稱之為「家」。 後記﹕作品原是以媽媽的生平作起點, 但…慢慢地,我一步一步地跌入回憶廊中去, 回到了那個淘氣、撒嬌的時空,自己被父母寵愛著。 一下子,我又回到我那兩個小男孩子仍是小的時候, 我為他們編毛衣… 過去幾個星期,尋索著一雙破的幭來配合畫作, 我那個大男孩,給我遞來一雙破爛得可以的… 「媽咪,我幾天前還穿著…」 我的孩子可沒我那麼幸運!! Exhibition Oct 99, Art Installation, Acrylic on canvas,Knitted garment,wool,old photos,video and vintage objects , Birthday Present to my mother’s 86th birthday 10. 99, 藝術裝置,錄像 ….送給媽媽86歲的生日禮物

2016-2020
Glow Cambodia
#社群協作 2019
Cambodia TTT Phnom Penh Cambodia TTT Phnom Penh Glow Cambodia Sept 15-21 2019 Create and planned for a one-week Training project for primary teachers and volunteers how to use multi media expressive arts to build Sosial wellness for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Using the metaphor of a seedling in the woods… how to help grow and protect,…
heARTsmove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社群協作 2019
heARTsmove 志愿者培训 ▏记「疯癫婆婆在医院撒播“爱的病毒”」 heARTsmove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2019-06-08 五月底,我们在北京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疯癫婆婆在医院撒播”爱的病毒“梁以瑚(二胡婆婆) 香港全人艺动主席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专家顾问 近四十年一直从事艺术及艺术教育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投身社群艺术,用艺术的力量服务有需要的中低收入人群,是亚洲社群艺术的先锋,曾任教于大一设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1980年代末在越南举办「越营艺穗计划」,该计划旨在让越南难民营的居民接触各种艺术活动。1994年在香港成立了「艺术在医院」,透过治疗性艺术活动拉近医护人员、患者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2002年创办「全人艺动」,目的是以艺术使社会更和谐共融。 郑婵琦(Grace) 香港艺术在医院总监 新艺动儿童病房艺术陪伴项目指导专家 “艺术在医院”成立的概念,始于1994年筹办给病人的艺术活动,其后正式注册为非牟利慈善团体。借着艺术家、医护人员及义工们的合作,艺术在医院深信艺术本身具有安慰及治疗心灵的力量,期望继续透过群体艺术创作,服务社群,宣扬关怀社群的讯息,并致力在香港推动医院艺术的发展。 执笔写稿距离二胡婆婆和Grace从香港远赴北京来做培训,已经过去一周多了,但她们生动的笑容,和在培训里给我们讲过的工作经历,以及对我们团队的嘱咐,让我时常想念。 1. “我们应该去看什么?去看天、看树、看花、看地,看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是二胡婆婆嘱咐志愿者们做自我更新的途径,也是可积蓄能量的过程,新艺动儿童病房艺术陪伴项目四五十位志愿者围坐成一圈,二胡婆婆站在中央,面带笑容认真而全情地与我们对话。 前两天,走在路上,我忽然想起那些话,自己摇头笑笑,然后把手机放进书包里。抬起头看看湛蓝的天,看看那些以不同姿态不同色泽生长着的植物,空气在身体周围舒服地流动着还带来了大自然的味道。 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场景,原来在每一刻都展现着活力和美好。 些许这就是我们要用心陪伴并传递给生病孩子们的能量。 2. “现在,大家在这个圈里,去找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找一个舒服的不紧张的位置面对面站立。” “此刻,你们双方要拉起彼此的双手,互相看彼此的眼睛,不要说话,什么都不要说。你们就是看着对方,想着自己想告诉TA的事情,用你们的手和眼睛去传达。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这样做。” 二胡婆婆说道。 站在我对面的那个女孩的样子,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楚。她的皮肤白白的,脸上一直挂着笑,脸的左侧有深深的酒窝,略带腼腆的神情看起来无比迷人。她的眼神里有光,亮闪闪的;她的手热乎乎的,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我想,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这样跟一个人这样交流了。即使我以前从未认识她,但在那短短5分钟里,我觉得我都快“爱”上了她。 “好,时间到。你们现在可以用身体语言自由接触。” 我很自然的向前一步,大大地拥抱了那个对面的姑娘。那个姑娘也回应了我。 我们拥抱完,看到旁边的一组姑娘也在笑着看我们,于是我们四个又在一起拥抱。整个会场的空气里,弥漫着爱的味道。 看着大家充满爱意的抱在一起,二胡婆婆在一旁微笑着说: “现在的人总是讲太多话,安慰、陪伴、表达爱都是用讲的。可是,有时候对方真的并不想听你讲啊,你讲得越多,对方越想逃。” “而其实,很多时候陪伴就是这样简单,即使不说话,用眼睛用手就可以互相理解感受到对方。” 面带笑容,凝视我们服务的孩子,也是一种陪伴。 二胡婆婆说话时,围圈中一位志愿者奶奶和一位年轻大学生志愿者还保持着手拉手,刚才他们在一起做完练习,也没有怎么讲话,只是做了一个手拉手的联结。 “老人家其实最喜欢包括拥抱啊、拉手啊这些身体接触。别看平时他们会说,不要不要,嘴里很拒绝,但你们抱他们的时候啊,他们真的会很开心很开心。” 志愿者奶奶依旧拉着小伙子,笑着频频点头。 …
2011-2015
Widow of Yuanyuang 元陽之窗
“Widow of Yuanyuang” 元陽之窗 – World Vision China中國宣明會 Women handicraft project 婦女手工藝培訓計劃 – Sept 2009, Jan 2010 Yuayuang, Yunnan Province, China 中國雲南省元陽 Workshop leader: Evelyna Liang 梁以瑚 Art and craft workshop for tribal women Hani 哈尼族 and Yi彝 tribes in the area - Basic sketching and embroidery workshop 簡單描繪技巧與刺綉工作坊 Quilt and fabric art 布藝与布掛 New…
Therapeutic Art Workshop with Earthquake survivors
First Visit to the Sichuan Earthquake zone July 2008 每次想起青川的孩子 - 以瑚(梁大媽) 12.08.08 每次想起青川的孩子,總是不知從何說起... 也許,因為我們和他們一起做活動的日子太短,其中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地方,又也許,我們只是在那幾天輕輕地觸動了一下,沒有太深入的了解,就此離開。 也許,我們幾天的活動比較起在那兒和孩子們及失去家園居民一起同行同住的工作人員及志願者比較,我們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那幾天,我們哭過、笑過、互相擁抱流淚、安慰... 我們跳躍、舞動、高聲的歌唱、也默默地聆聽工作人員及大學生們的歎息。 海洋哥如泣如訴的古樂聲如微風輕輕撫動我們的心,把我們與大地緊緊地連在一起。 阿存和一班青年志願者以絃和唱出他們的不屈和堅強,在我們每人的頭上,雲彩在飛揚... 在馬鹿的夜空上,青川孩子的臉孔如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在閃爍,每一對眼睛是在告訴我們他/她每人對生命的冀望。 我們在青川的幾天做了什麼?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我們沒有做什麼,是那兒的工作人員、大學生、高中生、中學生及一班的孩子告訴我們,生命是堅毅,可貴。同樣更是可以同人分享。 在青川喬莊鎮的幾天,我們早上在板間房和小學生們做藝術活動,下午就培訓一班青年的志願者如何以遊戲、音樂及藝術帶領小組活動,並和他們一起編曲作詞、畫畫、編排短劇,兩天半後的晚上,更和他們一起在晚會上作了表演,明莊把幾天的活動,每一個孩子的臉孔都投影上了銀幕。孩子們和應著歌聲、把小草繪畫在大畫上。 摩天嶺上的小草 很堅強 因為有太陽 還有月亮的愛 狂風暴雨突然來臨 搖呀搖 小鳥的翅膀 被打濕了 小鳥小草是英雄 不怕風和雨 打痛了我身體 打不動我的心 小鳥和小草互相安慰 昂起頭 喚彩虹 彩虹說: 不怕不怕不怕 我們同在一起 對生活有了希望 大學生們都興奮極了、晚會後與工作人員和我們一起到街檔上吃宵夜,喬莊鎮第一小學的校長情緒更高漲,和我們高歌,喝啤酒、吃小炒,最後更吵醒了住在附近帳幕的人、勸止我們歌聲要小一點。 我們開心,因為一班大學生志願者用了回家探親的假期和災區的學生補習功課,他們說他們本也是窮孩子,更是少數民族,在鄉鎮中也是一步步的努力,考上大學,他們是這兒學生們的大哥哥、是典範(role model)。 我們開心,因為他們展示給我們看的,是一個未來中國的面貌,他們有敏銳的觸覺,深厚的文化根基,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顆關懷別人的心。 我們觸動的、是因看到與災民一起同行的宣明会同工及社區工作者、在她們疲累的工作中仍然以愛作最終的堅持。 在青川喬莊鎮最後一天的早上,一個小男孩帶我到他住的帳幕看。心很疼。他爸媽都在外地工作,地震後只回來看過他一次,他一直和七十多歲的爺爺住,老人家仍然堅守著沒有了水和電,搖搖欲墜的房子,而他的小帳幕在大院的一角,也許父母都不在身旁,分配到的地方是一個斜坡,只夠一張床傾斜地放著。每晚仍需要和姨母擠在一起。他很懂事,常常咧著嘴憨笑、前一天和他做小手偶活動時,因材料不夠分,叫他先和我紙張分派給別的同學,他也是樂意地去做,沒有如別的孩子那樣爭吵著要先做小手偶。 後來他和幾位小朋友拉著我們到處在瓦礫中串門子又要唱歌給我聽。 清脆的童音從他們口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是個寶、、、〞聽著、看著、我心被溶化了。 孩子、其實我們沒做什麽,是你們替我們療傷。 第四天的下午我們乘車到了馬鹿,所有的災民仍是住在玉米田上的帳幕,宣明會搭了兩個大營房作兒童天地。那天晚上我們很快為孩子們表演了一些項目,阿存唱了香港少年人鼓勵他們的歌,明莊把美美姨(來自花蓮宣明會的同工)給他們拍的照片投影在布幕上,海洋哥的尺八又一次與起伏的山巒相結合。孩子安靜地看著、成年人也默默地觀望、他們看到的是對生命的讚歎、每一張面孔是如此的獨特、是美麗的創造同樣也因著關懷與愛、有了希望。 晚會結束時雨開始下。 那天晚上,雷響、閃電、雨的敲打聲不斷,加上隔鄰帳幕裏的人聲,初時也不太習慣、但是真的累了、慢慢也沈睡過去,半夜裏感覺地在浮動,很軟,沒有剛睡時的不平坦,到早上醒來,發覺原來整個帳幕下的田都浸了水,我們浮在田中,走出帳幕,就上了一課何謂水稻田,插秧等農務問題。^o^ 那天早上如厠要爬上山坡上去,我第一次走的時候,在田中穿插,很小心地一小步一小步的走,泥濘都黏在鞋上,很重,很難走,到了平地時,一時輕率起來,就摔了一交,把海洋哥嚇了一跳,不住要扶著我、更不斷提醒我不要玩。後來有需要時就決定在玉米田中解決,不過還是很不小心,差一點就坐在水上,田中。(也許我真的是想來一次泥漿浴呢!)…
People’s Drama-”Stories my Mother told me” 河南登封婦女民眾劇塲
「聽媽媽說故事」 #divider-9177647b15d38ed28 .lab-divider-content { display: block; width: 20%; } 【观摩报告】记登封市“民众戏剧”培训 一、活动缘起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开始出现失衡的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其中,河南省作为 国家人口计生委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重点省,河南省社区教育中心和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近年来一直在“关爱女孩”、“纠正男孩偏好”等问 题上不断探索,以期望扭转群众观念,促进性别平等。包括以周山村为代表的农村开始进行《村规民约》的修订、“男到女家”新的婚居模式的倡导等都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河南省登封市在2010年大规模开展了“抓民生、促计生、建新制、树新风”的活动。从养老、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修订、扭转农民观念等几个方面入手,要解决 当地严重的“男孩偏好”问题。在2010年的5月9日,也就是母亲节这一天登封市人口计生委将会组织一场大型宣传活动,主题就是宣扬“关爱女孩”和“关爱 女孩妈妈”。在这场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目就是农民戏剧的演出,从编剧到演员都是由当地农民自己担任,通过演出几组母女在不同生命阶段发生的故事,来 向观众展示目前农村女孩和母亲的生存困境,有很深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河南省社区教育中心的梁军老师作为登封计生委的专家顾问,特意请来了香港“全人艺动”的主席梁以瑚女士。她在表演、绘画、手工艺等方 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并且有丰富的“民众戏剧”的培训及表演经验,也曾经在登封对当地农村妇女开展过健康教育的培训,深受当地计生委工作人员和农民的尊 敬,并且根据两位梁老师年龄大小,被人民亲切的称为“梁大妈”和“梁中妈”。 从2010年4月18日至20日,两位梁老师就对来自登封市农村的20名农村妇女开展了紧张又有趣的戏剧表演培训。 二、培训内容与方法 1、传播先进理念 考虑到其中一大部分妇女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培训,不明白其中意义何在,在进行培训的第一天上午就向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讲授了现阶段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特别是 河南省的严重情况。从女性权力的丧失、男性婚姻挤压、农民养老困境、社会犯罪问题等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刻剖析了“重男轻女”、“男孩偏好”这些错误观念引发 的问题,并且注重从农民身边取材分析危害,让大家都能深刻的感觉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应该改变。因为只有先对她们进行理念的传播,她们才能在接下来的 讨论和表演中有更多的性别平等的意识,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不能明确培训的意义和目的,那表演也会无目标、不深刻、无法感动观众。 2、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 民众戏剧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国际上开始流行,但是在我国一直没有能够推广开。民众戏剧最主要理念的就是完全的民众参与,老百姓自己来表演自己的故事。 梁以瑚老师就秉持着这个理念,充分发挥农村妇女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她在简单说明一个主题后,让这20名妇女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人生中的经历,然后每组选 出或者综合成一个故事,表演出来。之后再和其他妇女一起做点评,鼓励大家发表看法,认为每一组的表演哪些优点,或是不真实之处。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梁军老 师为大家提供了五个故事主题,分别是“怀孕四个月的妈妈想要打掉肚子里的女儿”、“女儿想上学但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而不得不放弃”、“女儿想要留在父母 身边却要随丈夫远嫁外地”、“当女儿又生了一个女儿,怎样面对”、“母亲生病后儿子不照顾,只有依靠嫁出去的女儿”这五个故事。其实这些都是取材于农村生 活中的真实场景,也非常普遍。在这两天半的培训当中,梁以瑚老师就让农村妇女来分享自己的人生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自己又是怎么面对的。最终挑选出 比较普遍、有代表性的作为表演基本框架。也就是说,在这场戏剧表演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是农民自己发生、经历过的,她们只是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真实 的自我。这样一来,虽然这些农村妇女毫无表演经验,但是也非常容易进入情境,表达出真情实感。 3、注重情绪表达 因为是表演自己真实的故事,那么以情动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一天刚进入培训的时候,梁以瑚老师就亲自做了示范:在演到要妈妈要打掉肚子里的胎儿的环节 时,她自己作为那个婴儿,配合着轻柔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把对妈妈的告白娓娓道来,诉出了一个小生命珍贵、可爱、无奈和恐惧的情绪,在场所有人无 不动容、全部落泪。特别是那些参加培训的妇女,由于刚开始还互相有些生疏,显得紧张、拘束,但是这时候全部互相拥抱痛哭,给彼此支持。更有的妇女抱住梁老 师嚎啕大哭,情绪完全宣泄出来。从此,大家的信任感和亲密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分享个人经历和故事的时候也会比较深入。而且在整个第一天的培训中,妇女们都 是带着这种淡淡的哀伤的情绪在表演,每到一个主题故事的分享和表演,都会有人情不自禁流眼泪,这其实非常符合整台戏剧的情绪氛围。梁以瑚老师非常善于把握 细节情绪的处理,通过她的表演和讲述,总是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那一处,让大家全情投入,带有很强烈的激情去表演。 三、培训效果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半时间,但是通过两位梁老师和这些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的共同努力,这台民众戏剧已初见雏形。五个主题故事全部梳理完毕,演员台词和情绪 也基本成形,也就是说大概的框架已经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在细节上下功夫,包括完善台词、演技、服装等,由此可见,这两天的培训确实收获不 小。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培训,让这些平时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都能够重新认识自我,她们从一开始的不自信到后来的收放自如,甚至会给彼此意见,去鼓励同伴的表 演。并且她们正在扭转自己的传统观念,在培训的过程中她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是传后人”,“男女平等”这些理念,她们还表示,回到 家后还要继续练习,将来上舞台表演的时候要让自己看起来更好! 四、观察心得 1、培训者的理念、技术和态度十分重要 在这次关于农民戏剧的培训中,功劳最大的无疑是来自香港的梁以瑚老师。正如梁军老师所言:“在她来之前,我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但是过了第一天,我完全放…
Beijing Migrant Workers – Art making and networking for Migrant workers centre 浸霖 (近隣) in Beijing
浸霖一年社区与艺术相互对话计划 不同媒介艺术家进驻社区,推动以社区居民主导之社区艺术计划,建立社群互相协力、自我价值肯定等…先从学校着手,第一年环绕主题’home, sweet home’「甜蜜家园」(working title) 以壁画创作、儿童音乐剧为最后展视之成果,把不同艺术形式带入学校课程中,与术科老师及大学生志愿者一同提供有系统性之艺 术课程,包括有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及戏剧。 音乐方面希望能成一儿童合唱团及乐队,自唱自弹,创作歌曲 视觉艺术-为学校操场画上大型壁画及儿童音乐剧作服装及道具设计 舞蹈小组-编、跳出自己的世界 戏剧-从社区中找来个人的故事,学习偏写剧本及形体活动 与此同时,动员社区中之妇女配合,以手工艺作服装及道具并小布娃创作 同时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提升同理心之训练,及以剧场形式了解自心深处而提升能力,应用在志工实务上。 Arts within/without border – art making and networking for Migrant workers school in Beijing Many of the children from migrant workers’ family in Beijing suffer not only economically but also deprive of a formal holistic education. Arts subjects such as visual art,…
Women Handicraft from Zhou Shan 河南登封周山村的婦女手工藝小組
在梁軍老師(梁大媽) 的懇請下、自07年開始和周山村的婦女們開始以不同的藝術對話,以戲劇及創作布偶的手法探討婦女的性別與生理及心理健康。 09年一起創作大型藝術拼布「登封周山村的七仙女」, 並在北京「想像畫廊」Imagine Gallery於婦女節期間展出。 #divider-1765647b15d3925b0 .lab-divider-content { display: block; width: 20%; } “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们生活在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这里地处山区,水源缺乏, 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和男人们相比,妇女摆脱贫困的机会更少。 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技艺。早些年,我们曾经跟着奶奶、姥姥、妈妈、婆婆学习绣花和织布。一到农闲时,姐妹们就聚在一起纺花、织布、刺绣。我们做出来的绣花衣、扎花鞋,定情的荷包,新娘的盖头,还有织出来的五彩土布,可漂亮啦! 可是,在现代物品的冲击下,这些人见人爱的东西越来越少,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我们所掌握的技艺也越来越不被重视,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会挣钱”的男人,看着他们的脸色过日子…… 我们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了,我们要证明自己也有“发展”的能力。恰巧,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姐妹门来到周山,和我们一起探索妇女传统手工艺品的挖掘与开发。如果能让传统手工艺品进入市场,就能够增加我们的收入,改善我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也能使我们的技术和能力得到证明,使老一辈的手工技艺传承下来。 刚开始,我们只能制作一些小挂饰(香包、葫芦、十二生肖等),花样简单,做工也不太精细,卖不了几个钱,因此常常遭到家人的反对。有的丈夫鼓动孩子哭闹,不让我们做活;有的丈夫还把我们绣花的图案偷偷撕掉。有些妇女动摇了,认为制作手工艺品只能挣几个小钱,不如外出打工。 虽然我们也看不清眼前的路,但我们几个姐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认准的事儿,一定努力做到底。我们不分白天黑夜地研究新产品,不断更新图案设计,尝试新的针法,夜里躺在被窝里,也要在脑子里琢磨琢磨。这样,从最初的小挂饰,慢慢制作出了“少林童子功信插”、“少林武术壁挂”、“龙凤绣花拖鞋”、“女红提包”等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常常是产品还没有做出来,就有人订货了。 我们觉得,为了生存的劳动,我们是不得不做;而制作手工艺品,我们则是喜欢去做。不完全是为了挣钱,而是在手工艺品中寄托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情,是一种美的享受。尤其是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外国朋友们珍爱、收藏时,我们别提有多高兴啦! 再后来,我们更懂得了,制作手工艺品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妇女之间的合作,壮大我们的力量,提高我们的发展能力。于是,我们决定成立“妇女手工艺品开发协会”,摸索出适合我们的“合作经济”模式,提高我们对村里事务的参与程度。 2004年4月,在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协助下,我们正式成立了“周山村妇女传统手工艺品开发协会”,民主选举了协会负责人,共同参与制定了协会宗旨:“开发妇女手工艺品、提高妇女自身能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妇女参与社区管理” 。 自协会成立以来,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我们参加过“农村妇女手工艺品生产骨干培训” “农村合作社培训”、“社区健康教育培训”、“让我们更有自信和力量培训”等等,还派出代表到陕西、甘肃,考察著名的“千阳手绣”和“庆阳香包”。 几年过去了,我们感到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们的经济收入增加了,给孩子交学费,给家里买物品,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地向丈夫伸手了,在他们面前说话也挺起腰板了。过去我们都是“仰视”他们,现在可以“平视”了。慢慢地,不少丈夫、孩子也加入了我们的工作,帮我们协会写招牌、为我们设计花型、图案,甚至有的丈夫看见妻子忙着刺绣,自己就下厨房做饭了。这在我们山区,还真的不容易呢! 更重要的是,在开发手工艺品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自己思想开窍了,会动脑筋了,眼界开了, 胆子大了,见到外人敢说话了,心情好了,站得高、看得远了,在村里、家里的地位都提高了。 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收藏性产品:主要有“百花帐”、新婚系列——如新娘的盖头、兜肚、枕头等; 二是实用性产品:绣花拖鞋、名片夹、少林童子功信插等; 三是公益性产品:红丝带、便携式药包、环保购物袋等。 制作产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自己学习设计。虽然不够专业,但有很浓的乡土味儿,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还被中外朋友带到了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香港、台湾。 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品开发协会 景秀芳、冯瑞芬、谢春芳、周改云等> claiming binds with respect to the complexes with cellulose gum Thermochemical reaction and eggs whey or less…

2016-2020
“Back to Thy Roots for Sheer Happiness- 樂山樂水樂根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curated 2019
“Back to Thy Roots for Sheer Happiness- 樂山樂水樂根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謝兆光先生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前高級督導主任 明愛多年服務太平山下的薄扶林村、粉嶺龍山腳下的龍躍頭五圍六村,源出於官門水道的西貢漁民,與及居於長洲西灣的漁民人家。 四個地區的社工每天的工作,都見地區山水風物,「見山」、「見水」像是日常稀鬆平常之事;細心聆聽居民話語心聲,卻又「見仁」、「見智」,村民漁民猶如南懷謹先生所說,像水一樣悠然、靈動、安詳的智者;像山一樣崇高、穩重、寧靜的仁者。他們的平淡快樂,都源於其生活之本源。 「回歸本源」 薄扶林村村雖身處市區,卻是三百年客家老村;龍躍頭自南宋建村,形成圍村稻米經濟文化;西貢萬宜官門兩村源於官門水道,雖淹沒於萬宜水庫之下卻又長存漁民記憶;長洲西灣漁民世代捕漁,雖遷移上岸仍未忘本。 明愛的社工跟隨四個地區的生活達人,回歸居民生活的本源,找來社群藝術家,與居民一起走進行一趟探索肯定自我之旅,尋找蘊含在生活裏的平淡快樂。 是次活動,四個地區各有不同的展示重點: 龍躍頭找來藝術家與末代哭嫁新娘互動,「阿娘」說說唱唱,邊創作、邊灌錄、邊回憶,把快將隨人而逝的哭嫁傳統重新展現。 薄扶林村回歸農村本源,在地實踐鄉村生活,順手拿來,一草一木皆具實用功能,也能展現美感,建設社區人情關懷。 西貢官門水道漁民,搜集昔日生活種種事物故事,以漁歌、繩網編織、繪畫手法,集體重現那段為港人水利而犧牲淹沒的生活,尋回集體失去的歷史。 西灣漁民位位都是海上生活達人,人人都身懷絕藝,漁民素人畫家更以畫作表達,向公眾展示漁民本屬擁有的生活文化智慧。 山水間人人尋樂去 丁穎茵博士Dr. Vivian Ting Independent curator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久居於城市,我們看不透山林走獸的動向,也讀不出水波盪漾的訊息。 誰又曾到長洲西灣的漁民抓一把曬乾的幼牛糞便是止血良方﹖天時暑熱,誰又會上山採摘雞屎藤,製成茶粿,既滿足甜嘴頭,更收怯濕解毒的療效﹖我們上網翻書找地圖,但西貢官門水道的老人家一曲行船歌,就繪形繪聲唱出沿途地標,順帶提示何處風波惡。我們分不清五穀、也忘記了泥土的質感,龍躍頭長者卻以「手捧禾苗五寸長,一寸到泥兩寸到水」的歌訣,分享落田插秧的指南。 然而,當下社會一意追逐日新月異的奇巧,過去的回憶、身邊人與事又算得什麼﹖當人人遠離了山光水色,誰又願意聆聽魚蟲草木的故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其實,山水不僅供應衣食所需的資源,也提供了街坊起居生活的場所,甚至塑造社區的生活方式。 以藝術之眼看來,「水是眼波橫」,那是漁民提起紅頭牙帶青鱗丁公的眉飛色舞,也是老夫老妻面對驚濤駭浪的默契。「山是眉峰聚」,這裡凝聚了一代人順天應時、淳厚堅靱的態度,也練就出媳婦兒農事女紅烹飪樣樣精的本事。秋收冬藏,樹榮又枯,山水不變的底蘊就是老人家珍惜一事一物的智慧。 今天老街坊、明愛社工與藝術家重拾過去不在乎感嘆逝水年華,而是著眼於尋找美好生活、人人同樂的新想像。誰說尺魚網、織花帶、天然植物染已然不合時宜﹖許是我們無法以雙手活用種種技藝打破日常的規限。哭嫁歌、數魚歌、嘆歌是一代人回應世事橫逆的感懷,也叮嚀下一代如何應對生活的千頭萬緒。山水勾起的每段回憶更促使我們追問﹕過去如何連繫當下﹖如何與人分享美好﹖大伙兒又如何創造未來﹖這是價值重整的過程、尋求改變的行動,也體現人如何棲居於山水的關懷。 是次展覽,一眾街坊、社工與藝術家展示依山傍水的活知識,分享老人家高低起伏的生命經歷。我們以創意思維探問過去、以共享原則投入社區,也邀請大家發掘舊事舊物的當代意義,拓展美好未來的想像。
Murmur of the Brick
#curated 2019
Murmur of the Brick 「土磚絮語」- 鄉土連結 藝術參予 Murmur of the Brick’s - Rurally Engaged Art 泥土、禾稻、草木、草磚、夯土牆、客圍房子、梭織帶裙、布染 它/他們會發聲嗎?會告訴我們他們的故事嗎? 嘆唱、哭嫁、足踏舞動、節慶、喜樂、哀慼、愁懷。 策展前言 有這樣一群人,不同的理由,走入這差不多被遺忘的客家村中,嘗試去找尋失去的記憶,有從土地復耕中,享受土地與自然界的融和,也有重現失傳手藝,以泥土、破瓦、乾草、竹篾、印染、引入一抹清新,補償被城市冷酷氛圍而窒息的空間。 一笠凉帽,手織花帶,帶出一段段的情,在田野鄉郊中高低徘徊的歌聲,盡訴國情鄉愁,在大地緬懷之中、也有男女的對駡柔情。在艱辛貧瘠中、生命的不屈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們,這一幫人,給你們獻上,以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在荔枝窩的心路! Prologue An ensemble of individuals and their presence in this nearly forgotten Hakka Village, to till the land, to bright to light lost craftsmanship, and to revel in the…
The Woven Dream of Cutie Dou & Cha 逗男女宅女编夢紀實
#curated 2018
The Woven Dream of Cutie Dou & Cha 逗男女宅女编夢紀實 展覽介紹 Curated by: Dr. Evelyna Liang A weaving textile art installation and collaborated project between textile artist 豆 and artisan with special needs. Slowly, interlacing the thread Life could soar freely in silence Meeting you Between the dots and lines We create our own secret garden…
